文章來源:Wind資訊
首先花一分鐘了解一下,什么叫“入摩”。
即一家叫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的美國指數編制公司,編制了一個MSCI新興市場指數。
6月,A股的部分股票將正式被納入該指數的計算,成為其成分股。
還有就是這個公司很有名,海外的很多大機構都會根據他們編制的指數進行投資配置。
那么,入摩對于A股到底有什么影響?
目前普遍的分析是:外資會帶著錢來,A股要漲。
我們認為這樣的結論對于散戶朋友們有點隔靴搔癢,不如進一步推演:
入摩能讓A股漲多久?
問題拋出來,其實很難回答。我們也不想成為“預測帝”,這不負責任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周邊市場的入摩經驗來找尋一些規律。
我們搜集了韓國和臺灣這兩個周邊市場入摩后的市場走勢數據。整體來說,入摩對于市場短期影響是確定而積極的,納入后1個月內指數有2%-9%短期波段機會,但對于市場中長期趨勢影響有限。
同時考慮到今年A股納入比例僅為5%,因此對市場短期刺激作用可能會弱于韓國和臺灣。
因此,A股入摩的短期小高潮可期,長期趨勢并不會改變。
外資動向提示的盤面信號
A股入摩后,眾多跟蹤MSCI指數的海外基金對增加對A股的配置。這些機構投資者可以分為兩類,即主動管理型和被動管理型。
相比于后者主要是復制指數買買買,前者則更多根據自己的口味主動來選股,相對也會產生更多的交易行為。
這里,我們通過陸股通的數據來推演主動管理型外資機構的交易行為對于A股的影響。
從總量來看,陸股通對A股的影響在不斷增加
滬股通和深股通開通后,都呈現資金單邊流入的走勢。且2016年12月深股通開通后,并未影響到滬股通的上升速度,北上資金整體開始加速流入。截至5月4日,陸股通持股市值已達4320億元,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約1%。其中,滬股通和深股通持股市值都在2000億元左右,滬市占流通市值比例0.9%,深市約1.2%。
陸股通開通后,成交占比長期保持在1%以下。進入2017年后,情況有所變化,日成交占比開始逐漸上升,最高已達到6%。可以看出,陸股通在市場中的話語權在不斷上升,已成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。
陸股通提示信號一
滬市調整一個月后,滬股通連續兩周凈買入,即為買入信號。
首先說明一下推演的數據背景。
考慮到2015年股災到2016年初熔斷之間行情的特殊性,我們重點研究2016年以后陸股通的交易行為。此外,由于日頻交易數據穩定性較差,故以周為單位進行研究。
通過上證綜指與滬股通的對比,可以看到,2016年以來,每當上證綜指調整超過1個月,陸股通出現連續2周凈買入,往往就是抄底的良機。而且在這個前提下,出現2周凈買入,第3周也會出現凈買入。實際應用時,連續3周凈買入確認程度更高。
結合當下市場環境,上證綜指經過前期調整,目前已連續6周獲得滬股通凈流入,階段性底部信號明顯。
陸股通提示信號二
深股通周凈買入額小于10億,即為變盤信號。
深市與滬市有所不同,一旦深市周凈買入出現快速下降(一般小于10億),則很有可能出現變盤點,對于頭部和底部都適用。
結合當下市場環境,深股通在4月最后一周出現小幅凈賣出,而之前處于調整狀態,變盤向上概率較大。
級掌柜有話說:只談干貨,不談風月